欢迎光临海大文化博物馆! 语言选择:简体 繁體
百科全书您现在的位置:海大文化博物馆>百科全书
  • 象牙雕技艺
  • 时间:2020-02-25 来源:海大文化博物馆 点击:2072次
  • 镂空透雕镂空透雕是工艺美术中常见的一种技法,玉雕、竹雕、木雕乃至明清时代的砖雕中都广泛应用。但是在象牙雕刻中,这一技法的运用却很特别,最富有代表性的就是镂空透雕象牙套球,它把中国牙雕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髙峰。镂空象牙套球一般有摆饰、挂饰和九连套饰三种形体,球体表面刻浮雕花纹,球内有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交错重叠,玲珑剔透。从外观看,它是一个球体,但层内有层,球内有球,其中所套的每一套球,均能自由转动,并且具同一圆心,故又称"同心圆"。雕刻象牙套球的工艺难度很大,在中国的牙雕业中,只有广东的少数牙雕髙手才能雕刻象牙套球。象牙质地易脆裂,北方气候寒冷干燥,环境条件不适合镂空套球的雕作。广东气候温润,即使如此,牙雕艺人在雕刻镂空套球时,还往往将象牙料浸泡在热水中操作,以防脆裂。所以,这种镂空透雕象牙套球技艺,只有在中国南方才有。在中国象牙雕刻中,象牙套球是镂空透雕技法的杰出代表,它以玲珑剔透的艺术造型,纤细繁复的精美纹饰,旋转自如的重重套叠,创造了一个牙雕艺术的神话。镶嵌茜色象牙镶嵌和茜色是借鉴其他工象牙套球局部     艺技法的结果。镶嵌工艺在牙雕作品上,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象牙雕刻品的外壁上,预先雕刻出一定的图案(阴刻),然后再用其他色泽浓丽的物质,刻制成一定的形态,镶嵌于象牙器外壁的图案中, 组成装饰图案纹饰。另一种是将象牙片刻成一定的造型,如山水、人物、树木、楼阁亭台或动物、花草等,镶嵌在一定的图案中,同时用其他彩石、宝石等色泽艳丽之物质,刻成一定的造型,镶嵌在图案中与象牙相配,使图案画面增加色彩感和立体感,达到更美的艺术效果。

    就禳嵌工艺的发展来看,前一种镶嵌的形式出现较早,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镶嵌松石象牙杯,已采用绿松石作为镶嵌物,这种镶嵌工艺可能直接移植于青铜器的镶嵌工艺。明清时代,前一种镶嵌形式已几乎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种镶嵌工艺,尤其是清雍正、乾隆年间,更为流行。这第二种的镶嵌工艺借用了明末一位叫周柱的漆器艺匠所创的"百宝嵌"做法。"其法以金、银、宝石、真(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车渠、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为主,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钱泳《履园丛话》)百宝嵌制作最初用于漆器装饰,象牙镶嵌则以象牙为主,将其他玉石、玳瑁等珍贵之物雕刻成花卉、翎毛等,嵌刻于象牙雕刻器之上。清乾隆年间宫廷牙雕艺人创作的"月漫清游图册"就是这种象牙禳嵌的典型。该作品的主体景物均由象牙刻制,地面、天空、岩石、水、灯笼以及人物所佩带的饰品等,均用彩石、玛瑙、宝石等镶配,代表了8世纪中国象牙镶嵌工艺的最高水平。                                  

    清"月漫清游"象牙雕茜色亦即染色,也许最初是采用植物茜草作染料而得名。茜草的根部含有茜素,在古代,茜草被广泛用于动物或植物性纤维的印染,象牙染色用茜草也是自然的事。随着牙雕艺术的发展,牙雕创作的题材也日益丰富多样,有时光靠纯净单一的白色难以表现主题,于是就有了象牙茜色。唐代已经出现了染色与线刻相结合的"象牙拨镂"技法,即先将象牙雕刻成一定的造型,然后在其表面染上颜色,在染过色的牙雕表面,再线刻图案紋饰,使其露出象牙洁白的本色。这种由天然象牙线条组成的图案纹饰,具有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更具有艺术魅力。明清时代,象牙染色技法进一步提髙,可以在不同的部位染上多种颜色,大大丰富了象牙雕刻品的表现力。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牙雕精品中,有不少都是经过染色的牙雕作品,如上述的"月曼清游图册",不仅是一件高水平的象牙镶嵌杰作,也是象牙茜色的杰作。象牙色泽洁白无瑕,具有纯净素雅的艺术效果。另外,著名的还有象牙雕鹌鹑盒、喜鹊盒、佛手式盒、冠架等,其染色工艺精致至极,以至于外国人竟然怀疑这些牙雕上的染色不是一般的牙雕艺匠所为,而是养心殿造办处画师们的杰作。

    劈丝编织象牙劈丝编织就是利用象牙细致的紋理和韧性好的特点, 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将象牙分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极细小的薄片(又称"牙丝"),然后编织成牙席、宫扇、花篮、香薰或灯笼之类的工艺品。从某种角度说, 象牙劈丝编织工艺是大自然賦予聪慧的广东牙雕艺人的礼物。广东气候条件好,象牙只有在温润的环境中,才易抽丝编织,这种技艺在气候干燥寒冷的北方则行不通。所以,这种技艺也是广东牙雕的特色之一。

    这是一种精工细作,风格独特的象牙制作工艺,其中最为关键的工序是劈丝。文献记载,明代以前的象牙劈丝,用的是热煮法,即通过放在热水中煮,使象牙软化,然后"逐条抽出之"。而清代广东牙雕艺人却用一种特制的药液,将象牙置于其中浸泡,待象牙软化后,再劈成厚薄宽窄一致的薄片,牙片薄如纸,呈半透明状,将牙片打磨光滑,呈现出洁白的光泽,然后,再编织成多种纹饰,做成各种器物。

    象牙具有极好的恒温性能,用象牙编织成席,紋理细密均匀,席面平整光滑, 柔软舒适,夏天铺在床上,较竹席更为凉爽宜人。清雍正初年,广东官员将牙雕艺人制作的象牙席进贡清宫。雍正皇帝有感于编织牙席耗资巨大,劳民伤财,遂下旨禁止编织象牙席。然而象牙劈丝编织技艺并未消失,用该工艺编织的牙丝宫扇、牙丝花篮和牙丝灯笼等小巧精致的工艺品,深受宫廷的欢迎。于是广东地方官就经常向清宫各进贡此类工艺品。这些专门为宫廷特制的精美轻巧的牙丝编织工艺品只有皇帝才享有,都是皇帝的心爱之物,未见有皇帝将牙丝宫扇赐与王公大臣的记载。

    钧象牙微雕象牙微型雕刻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当时已有高不盈寸的立体微雕。从清代起,象牙微雕开始多见。目前被收藏界称为象牙微刻鼻袓的是清代江南著名象牙微刻家于硕,几乎和于硕齐名的另一位象牙微刻家是吴南愚,他"能于五分方圆之象牙面上,刻字千余,具有帖气。非用放大之镜,不可辨识,不知其何以为之。是殆所谓鬼斧神工也"。

    现在的微型雕刻,一般多借助于显微镜或高倍放大镜,但也有功力深厚者,则不用放大镜,完全凭目力和手感运刀镌刻,也即所谓的"芒刻"。天津巿艺术博物馆的专家曾用二十倍放大镜,精心察看于硕微刻象牙插屏上的文字,但只能看出其上面的标题文字,而看不清其内容文字。由此可知,于硕也是采用芒刻法, 即在肉眼看不清的情况下,凭手感运刀雕刻,其功力之深可想而知。微型雕刻艺术不在于体量的大小、材料的多少,而在于内涵,在于以小胜大。微雕作品所用的材料虽少,但市场价格却不降低,1995年秋,北京某拍卖公司拍卖一件于硕的象牙微雕人物小插屏。在长约140cm,宽约50cm的象牙板上,刻有"群仙祝寿图",镶嵌于乌木小插屏上。当时估价10万元人民币。现代象牙微雕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上很少见到,这是因为有的象牙微雕作品专供政府作为国家级礼品赠送给国外高官或重要国宾,有的作品尚未进入市场就物已有主了。


  • 关键词:象牙雕技艺
  • 上一篇:关联鉴定的书画工具书   下一篇:戗金技术和描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