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海大文化博物馆! 语言选择:简体 繁體
百科全书您现在的位置:海大文化博物馆>百科全书
  • 历史上的徐霞客
  • 时间:2020-02-26 来源:海大文化博物馆 点击:2003次


  • 现在的人们可能只有在盼望春节长假到来或者与老人争论生日应该按公历过还是按农历过时才会注意到,农历和公历一般总有一个月以上之差。徐霞客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对照公历,应该是1587年1月5日。但很多著述都把他的生卒年定为1586—1641年,大约可算是"硬伤"吧?笔者无意于纠缠这些细节,只是想说明,以足岁计算,霞客只活了54岁。对于那时候的一般人来说,寿命不算太短,但对于捷如猿猴,健如牛犊"的霞客来说,则多少让人感到意外。据说霞客去世时并没有什么大病,只是耗尽了体力,衰疲而逝。这显然与他常年素食斋戒、营养不良而又运动量过大有关。虽然霞客自言:"君子俭其德以游世,故风雨弗能侵,而异类弗能害也。"(张大复《秋圃晨机图:)〉)但作为现代人,从科学的观点,我们不能不承认营养对人的健康与生存的限制。在阅读《徐霞客游记》这部一代名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将个人的体能发挥到了极致。

      徐霞客为什么要常年素食?想来是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传统的俭素家风;旅途中客观条件的限制;经常投宿于寺院庙宇;同行者为僧人。

      还有一些现代人已感到生疏的观念,如斋戒可以为亲人祈福、不得罪山灵等。恐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信佛这一点。这些内容在他的著作中多有反映。

      钱谦益在《嘱念仲昭(霞客之兄)刻游记书》中一再叮嘱:"惟念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闻其文字质直,不事雕饰,又多载米盐琐屑,如甲乙帐薄。此所以为世间真文字,万万不可改换窜易失却本来面目也。',现在,我们在阅读《游记》这部大书,领略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同时,还可以顺便了解三四百年前的许多社会日常生活情况。所谓"米盐琐屑"、"甲乙帐薄"也自有可玩味处。如《游记》常记下长途跋涉饥饿时于某寺煮粥、某和尚做豆腐分垧诸人等小事。又如《闽游日记》中从顺昌去将乐玉华洞路上所记:"忽雪片如掌,十五里至将乐境……阴霾尽舒,碧空如濯,旭日耀芒,有如环玉。闽中以雪为奇,得之春末为尤奇。村氓市媪,俱曝日提炉,而余赤足飞腾,良大快也。',一个地区的风气习俗也是源远流长,此情此景读来亲切,身居闽北山区者,至今犹可见当地"村氓市媪"冬日人手一只火笼取暖景象。所谓火笼,其制以一个陶盆盛炭火,套在一只竹编的高脚篮子内,置于胯下取暖,可随身携带。想当年初到闽北,见到一些当地生活习俗,如冬日上身穿棉衣而下身只着单裤,靠火笼取暖;上面盖棉被而下面垫着草席;大瓢喝生水而洗脸水必须烫手等,少见多怪,甚或加以非笑。而今有了一点年纪,才感到自己在这悠久的传统面前是何等浅薄。

      我们还是想象一下"地行仙人"(明文震孟《寄徐霞客》语)徐霞客此时赤脚在雪地上大步迈进的情景,是何等的痛快潇洒,今人无此风采。

      现在再贫困的人也不至于在雪地中赤足行路,即使有此雅兴,路上的玻璃碎、金属刺也不允许人们与大地如此亲近了。霞客自有一副"铁脚板",赤足行路乃是常事,一般赶路当是穿着草鞋,所谓"竹杖芒鞋"乃古人远行的常规(苏东坡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诗句〉。而就在雪中赤足的六天前,刚从浙江进入福建境的徐霞客,却"饭后得舆,三十里抵浦城《闽游日记;)〉)。坐肩舆由两个人抬着行路,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旅游中难得的奢侈了。霞客舍得乘舆却舍不得穿鞋,看来有些东西,古之所贱而今之所贵,今之所贱而古之所贵,不可以现在的价值判断为判断。从这些记述中我们也可以略微窥见古今价格廉昂变化的信息。

      有些介绍徐霞客的文章说他出游除了偶尔坐船,都是步行。看来偶然雇肩舆或牲口也是有的。但是,除了晚年从西南归途由于足病衰疲,由丽江木知府和黄冈侯县令派人送归外,徐霞客从不肯借助于官方的交通工具。黄道周《七古一首赠徐霞客》有"贵人驿骑不肯受,掉头毕愿还扶藜"句。郑鄧也说:"当事者假一邮符,却弗纳。"这一行为相当于今天不肯公车私用,这在公驿私用的问题已相当严重的明后期,显得难能可贵。徒步远行不肯使用驿传的马匹,徐霞客是不是太迂气了点?我想至少有两点原因:一是驿站的路线一般是顺着大路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霞客出游,志在名山巨浸,行无定止,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要去,顺着驿递路线实在不能尽兴;二是霞客一生无意于功名,自然不愿意借重这一官方机构而自累。

      古人游历名山大川,徜徉于山水之间,与今人的旅游既是一回事,仔细比较起来却又有区别。记得多年前有受人尊敬的老前辈写文章谈到,在凤景名胜看见有的年轻人围坐打扑克,真是事负了名山,要打牌何不坐在家中?认为这是一种缺乏文化的表现。近年来好像不再见有这样的文章,大约是此风愈演愈烈,见惯不怪了吧。我看这正反映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点不同之处:古人游玩山水是追求超脱于社会、与山川对话,达到和大自然物我相忘的境界。现代源于西方文化的旅游形式有在风景区合影、野炊聚餐、一群人带着手提音响跳舞等等。因而现在度假村、游乐园之类消费设施大行于风景名胜区。其实,这只是人们把原来在客厅、舞场的社交活动换了一个较开阀的地点,由室内搬到了野外、名胜地而已,活动的实质没有变,其主要兴趣与关注的对象还是在人与人之间。由此引起的一切变化有利于繁荣经济,我辈自不敢非议。古人当然享受不到现代的物质文明,只不知以现代方式的旅游能体验古代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乐趣否。

      旅游上的古今差异并不说明古人在人的社会性方面表现比今人差。我们来注视一下徐霞客的社会交往:徐与黄道周的友谊可以说是体现古人高尚情谊的典范。霞客自年轻时就已绝意于仕进,终其生是一个畸人隐士、世外高人。黄道周实践孔孟圣贤救世理想,廷杖、人狱、受尽酷刑、九死不悔,可谓一心于现实政治。而徐周两人的友谊终生不渝。黄道周在《遣奠霞客寓长君书》中说:"缙绅倾盖白头者多矣,要于皭然物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闻其文字质直,不事雕饰,又多载米盐琐屑,如甲乙帐薄。此所以为世间真文字,万万不可改换窜易失却本来面目也。',现在,我们在阅读《游记》这部大书,领略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同时,还可以顺便了解三四百年前的许多社会日常生活情况。所谓"米盐琐屑"、"甲乙帐薄"也自有可玩味处。如《游记》常记下长途跋涉饥饿时于某寺煮粥、某和尚做豆腐分饷诸人等小事。又如《闽游日记》中从顺昌去将乐玉华洞路上所记:"忽雪片如掌,十五里至将乐境……阴霾尽舒,碧空如濯,旭日耀芒,有如环玉。闽中以雪为奇,得之春末为尤奇。村氓市媪,俱曝日提炉,而余赤足飞腾,良大快也,一个地区的风气习俗也是源远流长,此情此景读来亲切,身居闽北山区者,至今犹可见当地"村氓市媪"冬日人手一只火笼取暖景象。所谓火笼,其制以一个陶盆盛炭火,套在一只竹编的高脚篮子内,置于胯下取暖,可随身携带。想当年初到闽北,见到一些当地生活习俗,如冬日上身穿棉衣而下身只着单裤,靠火笼取暖;上面盖棉被而下面垫着草席;大瓢喝生水而洗脸水必^^烫手等,少见多怪,甚或加以非笑。而今有了一点年纪,才感到自己在这悠久的传统面前是何等浅薄。

      我们还是想象一下"地行仙人"(明文震孟《寄徐霞客》语)徐霞客此时赤脚在雪地上大步迈进的情景,是何等的痛快潇洒,今人无此风采。

      现在再贫困的人也不至于在雪地中赤足行路,即使有此雅兴,路上的玻璃碎、金属刺也不允许人们与大地如此亲近了。霞客自有一副"铁脚板",赤足行路乃是常事,一般赶路当是穿着草鞋,所谓"竹杖芒鞋"乃古人远行的常规(苏东坡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诗句〉。而就在雪中赤足的六天前,刚从浙江进人福建境的徐霞客,却"饭后得舆,三十里抵浦城〔《闽游日记》〗。坐肩舆由两个人抬着行路,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旅游中难得的奢侈了。霞客舍得乘舆却舍不得穿鞋,看来有些东西,古之所贱而今之所贵,今之所贱而古之所贵,不可以现在的价值判断为判断。从这些记述中我们也可以略微窥见古今价格廉昂变化的信息。

      有些介绍徐霞客的文章说他出游除了偶尔坐船,都是步行。看来偶然雇肩舆或牲口也是有的。但是,除了晚年从西南归途由于足病衰疲,由丽江木知府和黄冈侯县令派人送归外,徐霞客从不肯借助于官方的交通工具。黄道周《七古一首赠徐霞客》有"贵人驿骑不肯受,掉头毕愿还扶藜"句。郑鄧也说:"当事者假一邮符,却弗纳。"这一行为相当于今天不肯公车私用,这在公驿私用的问题已相当严重的明后期,显得难能可贵。徒步远行不肯使用驿传的马匹,徐霞客是不是太迂气了点?我想至少有两点原因:一是驿站的路线一般是顺着大路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霞客出游,志在名山巨浸,行无定止,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要去,顺着驿递路线实在不能尽兴;二是霞客一生无意于功名,自然不愿意借重这一官方机构而自累。

      古人游历名山大川,徜徉于山水之间,与今人的旅游既是一回事,仔细比较起来却又有区别。记得多年前有受人尊敬的老前辈写文章谈到,在凤景名胜看见有的年轻人围坐打扑克,真是辜负了名山,要打牌何不坐在家中?认为这是一种缺乏文化的表现。近年来好像不再见有这样的文章,大约是此风愈演愈烈,见惯不怪了吧。我看这正反映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点不同之处:古人游玩山水是追求超脱于社会、与山川对话,达到和大自然物我相忘的境界。现代源于西方文化的旅游形式有在风景区合影、野炊聚餐、一群人带着手提音响跳舞等等。因而现在度假村、游乐园之类消费设施大行于风景名胜区。其实,这只是人们把原来在客厅、舞场的社交活动换了一个较开阔的地点,由室内搬到了野外、名胜地而已,活动的实质没有变,其主要兴趣与关注的对象还是在人与人之间。由此引起的一切变化有利于繁荣经济,我辈自不敢非议。古人当然享受不到现代的物质文明,只不知以现代方式的旅游能体验古代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乐趣否。

      旅游上的古今差异并不说明古人在人的社会性方面表现比今人差。我们来注视一下徐霞客的社会交往:徐与黄道周的友谊可以说是体现古人高尚情谊的典范。霞客自年轻时就已绝意于仕进,终其生是一个畸人隐士、世外高人。黄道周实践孔孟圣贤救世理想,廷杖、人狱、受尽酷刑、九死不悔,可谓一心于现实政治。而徐周两人的友谊终生不渝。黄道周在《遣奠霞客寓长君书》中说:"缙绅倾盖白头者多矣,要于皭然物私下设想:将静闻安葬于南宁崇善寺,携血书《法华经》至鸡足山供奉,应也可告慰静闻于地下了。作为不在乎自己遗体处置的徐霞客,何必非要如此辛苦负骨远行?面对霞客这种事死如事生、超乎常人的高尚品格,惟有增加对古代杰出人物的仰慕,此种高谊非凡夫俗子所能梦见。

      今天,人们以《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科如岩溶地貌、洞穴研究等方面的贡献领先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为其主要价值,如此一代名著真是无穷宝藏,如极度浓缩的原汁,任取几滴稀释,都是我们益思享用的佳品。读后仅举以上数点感想,算是管中窥豹、大书识小吧。作者:兰庭客

  • 关键词:历史,徐霞客
  • 上一篇:瓷器装饰中戗金和描金的异同与鉴定   下一篇:商.玉雕蟠龙